当前位置:大洼高中 > 教育动态 > 科研成果 >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张蕾

来源:大洼高中 日期:2020-08-12

摘要: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个人理解兴趣和爱好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爱好呢?爱好是指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就成为爱好了。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而爱好是指行动。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乐学。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势在必行

1、提高对数学学科认识,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如果你想成为工程师那么测量、演算、绘图等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你想成为警察,那么资料的收集,案件的分析,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你想当科学家,数学是你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建筑、医疗、云计算、互联网等诸多行业,是未来我们的择业以及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一万多名学生中喜欢数学的占总数的32.5%,位居第一位,在喜欢数学这一科的原因中,其中认为是老师讲的好的占34.4%,同样位居各种原因的榜首。这项调查表明: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做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

2、纠正学生对数学的偏见,使其成为学生们热爱的学科
      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训练普遍的有用。”但对于数学有严重偏见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两句话的。数学本身逻辑性很强,学久了会感到枯燥,如何使之愿意学习数学,要带给学生真实体验,我们可以参考下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的做法。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叫面积。面积呀面积,你怎么就叫面积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明了的板书。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出课题,带领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探索未知的数学。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吴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两张1平方分米的纸片。然后撕掉其中一张纸片的一角,与剩余纸片摆成不规则图形。“同学们,现在这还是1平方分米吗?”孩子们一下愣住了。

      看着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吴老师立即蹲下身藏起来。她问道:“我是谁?”不等孩子们回答,她又站起来再次问道:“我是谁?”孩子们恍然大悟。“脱了马甲我还是我。孩子们,它的面积改变了吗?”“没有改变!”笑声中孩子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吴老师简单的教学过程,不但扫除了孩子们的疑惑,让孩子们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更为今后学习“等积变形”埋下伏笔。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基本学习能力主要有六大指标: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所以基于中学生学习的三种类型和学习能力,探索出了如下培养兴趣的方法。

1.利用数学本身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很多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例如学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正方体纸盒等活动。

      1.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掌握这一规律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从而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制造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老师问学生“究意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 丰富的日常生活实例

      学生进入高中,就数学学习而言,越来越偏向理论化的计算与推理。这就造成有一部分同学产生,如果以后不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那么学习数学就是白学了的错误思想。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我们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生活实例。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此类想法,更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兴趣,并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比如:许多女同学都喜欢购物,我们这里就可以推出“商场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年终岁末,某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采取满100送20,连环送的酬宾方式,即顾客在商店花钱满100元(这100元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奖励券或者两者合计),就送20元奖励券;满200元,就送40元奖励券;满300元,就送60元奖励券……某日,花钱最多的一顾客用了现金70000元,如果按照这种酬宾方式,这位顾客最多能得到多少优惠?这种‘连环送促销方式,相当于该商家至多打了几折?与打八折相比哪个更划算?”教师通过先让同学们凭感觉猜想,再用数学的方法严格推理,得出她们意想不到的答案,会让她们感叹数学的“魔力。

4.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

      做为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动手去研究、去学习。

总结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积极正确的引导下,一定会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的进行学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享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ㄍ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1
[2]李克正:《数学的哲学意义》(首都师范大学讲义 2011-2013
[3]《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4]李其森:《数学原来超好玩》,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5

作者简介:
张蕾(1986—)女,辽宁大洼人,研究方向: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研究